肥城市地龙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铸新篇
走进肥城市地龙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硬化场地和琳琅满目的农业机械,拖拉机、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秸秆捡拾打捆机、旋耕机、精量播种机等农机装备整齐的陈列于道路两旁,高大威猛的外形显得霸气十足,场面十分壮观。现代化的办公楼房、宽敞明亮的农机具库房、机声隆隆的生产车间生机盎然的景象尽展眼前。
自2013年成立至今短短的三年中,合作社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如此丰硕的发展成果?我们满怀期待来到地龙农机合作社一探究竟。
规模经营 科学管理保丰收
地龙农机合作社位于肥城市蔡家颜子村,该村以粮食生产为主,常住人口480人,拥有耕地944亩。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全村粮食生产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13年现任地龙农机合作社社长汪西军回乡创业为村集体经济的复苏带来了转机。地龙农机合作社汪社长,在城市干工程多年,带着头脑、资金和满怀抱负,回到家乡任村主任,面对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窘境,他说服乡亲们带资带地入股,搞农机服务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合作社社员以土地、农业机械和资金折股入社,年终结算分红,合作社对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地龙农机合作社成立后依靠水利设施和机械水平较高的优势,运用高效作业技术工艺,通过采取粮食耕、耙、播、植保等机械化生产模式,可节约土地面积14%—20%,节水60%以上,不仅增加粮食产量,而且通过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统一使用机械,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土地流转后在合作社统一经营下比分散经营每年每亩可增产量180斤,按市价折算,每亩可为农户增加200元收入。而社员在获得稳定的入股分红的同时还可以外出务工,每年可增收5万元以上。经济收入相当可观。”合作社经营主管汪官静给笔者算了一笔账。
合作社带来的可观收益极大的调动了周边村民入社的积极性,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86人,农机具60余台套,流转土地2472.4亩。通过过科学化经营管理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社员利润分红3000多元。
拓宽服务 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实现村社协同发展的同时,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地龙农机合作社进一步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合作社相继建成标准化车库房1000平方米,粮食烘干场地1200平方米,粮食储备仓1400平方米,硬化场地3200平方米,引进大型自走式收获机械、大马力拖拉机、喷灌机、深耕深松、植保、精播、运输车等农机装备。结合机械数量多、机具集成配套、生产规模大等优势,通过推行“订单作业”、“土地托管”等作业服务模式,可以为全村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全程社会化服务。
2015年,粮食价格下降的阴霾不期而至,对粮食销售造成极大的冲击,合作社利润空间被压缩30%以上,原粮的大量积压使合作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合作社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通过减少流转,增加托管,投资100万元新上六组烘干机,建成拥有9台组粮食烘干设备,950平方米粮食储备仓,年烘干能力10000吨的粮食烘干中心,当年烘干粮食5000余吨,大大降低了粮食损失率,有效缓解了粮食市场波动对合作社及农户的冲击。据了解,地龙农机合作社结合自身农机具配套优势,使流转土地生产的粮食,加上部分托管土地的粮食,不出两小时,可直接进入烘干设备,减少了粮食霉变的可能性,提高了粮食的品质和口感。烘干后的粮食部分储藏,待价出售,部分就地加工成优质面粉面条、面包等品牌系列产品,进入超市或通过电商网络直接进入消费者家庭,为广大农户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维修及技术需求的不断增加,合作社进一步推进技术服务能力建设。2015年地龙农机合作社顺势而为聘请高级维修工1人,中级维修工四人,建成200平方米维修车间和300余平方米的培训教室,并围绕驾驶员安全操作技能、农机维修保养技术、保护性耕作新技术等内容开展技能培训。截止目前共举办培训班四期,培训技术人员240人次,为周边村镇输送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能手。
目前,地龙农机合作社已发展成为集耕、种、收、管、烘、运、销的“一条龙”服务、农机推广、技术培训、机具维修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组织。
“粮芯”产业 走出现代卖粮路
2016年地龙农机合作社深刻吸取单一农业生产模式下粮价波动对合作社造成巨大冲击的教训,痛定思痛,决定借助全市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契机,走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增强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合作社一班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多方筹措投资351万元购置的高档6FTSM-8型石磨等级面粉加工生产线成套设备,建成450平方米加工车间,并迅速投入运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石磨面粉”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这个石磨面粉加工生产线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研细磨。仅小麦清洗这一项就有吸铁、去石、纯净水清选等十几道工序。在制粉环节,充分发挥机头、石磨两种设备的功能,实现了皮芯分开、去皮磨芯。经过石磨加工出来的面粉品质好、麦香浓、口感佳、附加值高,深受市场青睐。”机组技术工程师谷传厚介绍说。
石磨面粉深加工是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化的重要一步。目前该项目已正式投产运营。据了解,合作社石磨面粉深加工项目每天可加工小麦2000余斤,出粉1600余斤,按目前市场行情计算,每天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余元,收益相较原粮零售收入提升了三倍以上。“下一步我们将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完善精磨面粉、品牌面粉等农产品的流通骨干网络,推进各种形式的对接直销,将产品进一步推向北上广等大中城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发展。”合作社理事长汪西军告诉笔者。
地龙麦芯制粉新产业成功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嫁接到传统农业生产中,结合自身农机全套服务、粮食烘干机组,真正实现了粮食从播种到收割、从烘干到加工全过程的产业化、链条化,从而迈出了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的步伐,极大延展了农业生产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相信,肥城市地龙农机合作社将会借助举国振兴农业的东风,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